2025年05月07日
在国外的无人机爱好者圈子里,Logan 的 DIY 经历就像一场超酷的技术冒险。他可不想只组装现成的套件,竟然自己手搓了无人机最关键的部分 —— 电机。 在自己的工作室里,他用 CAD 软件设计电机的样子,把 3D 打印出来的尼龙外壳和轴承组装在一起,还亲手缠漆包线的线圈,保证动力和耗电达到最好的平衡。 为了让电机能稳稳地转,他花了好几个星期调试轴承的间隙,连 0.1 毫米的同心度误差都不允许有。这种对细节的认真,在手搓无人机的每个环节都能看到。 X 型机架用的是空心碳纤维管和 3D 打印的连接件,那些连接件打印 12 个小时才成型;螺旋桨是按照流体力学软件模拟的结果设计的,用 TPU 材料打印,上面导流槽的设计能把气动噪音降低 30%。 Logan 把自己做的电机、机架和市面上买的飞控板、电调连接好后,又碰上了 PID 参数调试这个大难题。这个关键的算法决定着无人机飞得稳不稳,得在 “反应速度” 和 “抗干扰能力” 之间找到平衡点。 他在车库搭了个测试平台,试飞了好多回,通过记录数据,一遍又一遍地调试参数。虽说无人机撞过墙,遇到了不少挫折,但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,他对飞行控制的原理了解得越来越透彻。最后,这架几乎全是手搓的无人机终于能稳稳地悬停在空中了,这里面全是技术成果和 DIY 的精神。 Logan 的经历就是现在无人机 DIY 热潮的一个写照。在电商平台上,“无人机套件” 各种各样,开源社区还有特别详细的组装教程,新手就算没有多厉害的专业知识,几个小时也能把无人机组装好。 然而,这种方便也带来了问题。现在不用专业知识,就可以组装出能飞 500 米高、续航 30 分钟的无人机,可以预料未来 “黑飞” 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了。 新闻经常报道:有人用高清摄像头无人机,跑到别人的私人领地偷拍;还有人在机场附近 “黑飞”,干扰民航客机起降,差点造成特别严重的安全事故。 面对这些管理上的难题,建立一套能 “探测 - 识别 - 处置” 的反无人机系统,已经是当务之急了。该系统集成了毫米波雷达监测、光电融合识别、频谱定向反制三大核心技术模块,为应对无人机安全挑战筑牢坚实防线。
毫米波雷达监测模块,凭借超高灵敏度,能够精准捕捉无人机踪迹,实时反馈其距离、角度、速度和高度等关键信息。光电融合识别模块,运用先进智能算法,可精确分辨无人机型号,洞悉其飞行意图,有效规避对市政监测、应急救援等合规无人机的误判。而频谱定向反制模块,在必要时刻能够迅速介入,通过干扰无人机通信链路,实现无人机拒止或安全迫降。
该系统支持多设备多防区管理,可融入已有监控大屏,安装方便高集成度,兼具轻量、高性价比、架构开放的系统优势,根据不同应用场景,选择不同的设备灵活搭配部署。 适⽤于对公安特勤反恐、治安巡逻、重大安保等场景的安全防护,也可应用于部队、机场、港口、电力、石化等行业长期部署,构建起可感、可查、可打、可控的低空安全整体防控系统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时变通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