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9月23日
2025 年 9 月 22 日 19 时许,丹麦哥本哈根机场的夜空被多架不明无人机划破宁静。安保人员接连发现无人机在机场空域盘旋,运营方随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,紧急暂停所有航班起降。
这场空中管制持续近 4 小时,进港航班被迫备降周边机场,出港旅客滞留航站楼,机场广播中不断响起延误通知。丹麦警方迅速调集警力,在机场及周边区域展开大规模搜寻,然而直至 23 日凌晨机场部分恢复运营,操控者与无人机仍不知所踪。
此次事件撕开了民用机场应对无人机 "黑飞" 威胁的防护缺口。作为北欧核心航空枢纽,哥本哈根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 3000 万人次,每小时航班起降量达 40 余架次。
无人机的突然闯入,致使至少 15 架国际航班临时变更航线,部分远程航班因燃油限制,不得不备降瑞典斯德哥尔摩或德国汉堡机场。丹麦交通大臣直言,此类事件不仅危及乘客生命安全,更对国家航空信誉造成重创。
无人机黑飞引发的机场危机,早已成为全球性难题。2018 年圣诞出行高峰,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遭遇无人机干扰,导致机场被迫关闭 33 小时,超 1000 架航班取消或改道,14 万名旅客滞留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每当警方尝试重启跑道,无人机便再度现身,上演 "猫鼠游戏",最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0 万英镑,引发公众对航空安全体系的信任崩塌。
在国内,无人机扰航事件也呈高发态势。2023 年,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多次因无人机闯入禁飞区导致航班延误;2024 年,杭州萧山国际机场、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相继发生无人机违规飞行事件,部分航班被迫调整航线或延迟起飞,为民航运行带来巨大压力,也让乘客生命安全时刻处于潜在威胁之中。
面对日益严峻的低空安全挑战,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事后追责的模式早已失效,构建多层次无人机防御体系已成为机场运营的核心要务。
无人机防御系统集成了毫米波雷达监测、光电融合识别、频谱定向反制三大核心技术模块,实现早期预警、侦测识别、跟踪定位和反制诱骗的无人机防御完整闭环。
毫米波雷达监测模块,凭借超高灵敏度,能够精准捕捉无人机踪迹,实时反馈其距离、角度、速度和高度等关键信息。光电融合识别模块,运用先进智能算法,可精确分辨无人机型号,洞悉其飞行意图,有效规避对市政监测、应急救援等合规无人机的误判。而频谱定向反制模块,在必要时刻能够迅速介入,通过干扰无人机通信链路,实现无人机拒止或安全迫降。
该系统支持多设备多防区管理,可融入已有监控大屏,安装方便高集成度,兼具轻量、高性价比、架构开放的系统优势,根据不同应用场景,选择不同的设备灵活搭配部署。
适⽤于对公安特勤反恐、治安巡逻、重大安保等场景的安全防护,也可应用于部队、机场、港口、电力、石化等行业长期部署,构建起可感、可查、可打、可控的低空安全整体防控系统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时变通讯